星期

2025年07月04日

淮南师范学院“戏韵仲甫青年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07-04 18:41:46 来源:互联网 阅读:-

——AI赋能黄梅戏 探索红色基因传承新路径

来源:音乐学院 撰稿:杨怡 摄影:全体成员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戏韵仲甫青年团”赴安徽省安庆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度融合AI技术、黄梅戏文化与陈独秀红色事迹,为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探索创新路径。该团队由11名同学组成,在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郭允兵的指导下,在团委书记占坤的带领下,于6月28日-7月1日完成了此次实践。

前期精心筹备 奠定实践基础

为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团队在出发前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团队成员召开会议,制定行程安全预案,划分 “走访调研”“场馆学习”“户外拍摄” 三类场景应急措施。同时,他们广泛搜集黄梅戏相关资料,对“花腔”“彩腔”等声腔特点以及《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的唱词结构、表演技巧进行了细致研究,为接下来在实践中融合红色文化与黄梅戏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团队还对AI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案例进行了调研,为“AI+戏曲+红色文化”跨学科模式的实践做好了技术层面的知识储备。

双脉溯源探寻 锚定文化基因

实践首站,团队走访了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故居旧址及独秀园升级版陈列馆。通过建筑布局、历史照片及多媒体互动展陈,成员们系统梳理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建党初期的相关事迹,在历史坐标中深刻感受红色文化的厚重底蕴。“看着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激情。”团队成员王紫嫣感慨道。

在黄梅戏文化探索中,团队走进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再芬黄梅公馆及黄梅戏艺术中心。他们仔细分析《天仙配》手抄本唱词结构,研习“花腔”“彩腔”等声腔特点,观察《女驸马》转调技巧,为后续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戏曲素材。在黄梅戏博物馆,团队成员采访到西南民族大学的齐一聪教授。齐教授表示,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研究民俗文化与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齐教授的介绍让团队成员对黄梅戏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们将黄梅戏与红色文化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技术赋能创作 融合红色与戏曲美学

本次实践创新采用“AI+戏曲+红色文化”的跨学科模式。在创作环节中,团队在AI平台输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关键词,经筛选优化后,结合黄梅戏“平词”“火攻”等传统板式,共同完成《独秀吟》歌词文本创作。这种“人机协作”模式,既保留了戏曲艺术的韵味,又赋予红色主题现代表达。“AI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思路,让红色主题能够以更贴近现代审美的方式呈现。”团队负责人王锦硕介绍道。

在实践过程中,成员们深入体会到了这种创新模式的魅力。他们表示,通过将AI技术与黄梅戏、红色文化相结合,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红色基因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得以传承。“当看到我们创作的《独秀吟》能够用黄梅戏的唱腔演绎出来,并且融入了红色元素,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成员吴伊芸说道。

实践成果丰硕 展现青年担当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实现了“红色叙事在地化、戏曲传承数字化、教育体验沉浸式”的多重突破。团队创作的《独秀吟》将红色文化与黄梅戏艺术完美融合,为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提供了新的范例。同时,通过“AI+文化”的创新模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运用科技手段活化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戏韵仲甫青年团”将继续深耕“AI+文化”领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他们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总结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核稿:音乐学院 郭允兵

编辑:音乐学院 李松杰 杨怡

审核:党委宣传部 郑东辉

参观黄梅戏艺术陈列馆

团队成员与西南民族大学齐教授进行交流

参观黄梅戏艺术陈列馆

与当地居民进行采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