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2025年07月22日

光谱破界,智检入微;产研协同,质领未来

2025-07-22 23:57:01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光谱破界,智检入微;产研协同,质领未来—掣影智检开辟汽车钢板检测新维度

当汽车制造业进入“微米级竞争”时代,车门钢板表面的细微缺陷可能成为安全与品质的“隐形短板”。池州学院“智检无忧队”研发的“掣影智检——基于光谱成像的车门钢板质检系统”,以光谱成像与深度学习的跨域融合技术,构建起覆盖检测全流程的智能解决方案,不仅填补了行业在微小缺陷识别领域的技术空白,更通过产学研协同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成为汽车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引擎。

图片1.png

传统车门钢板检测长期面临三重行业痛点:人工检测效率低下,单件耗时3至5分钟且受主观因素影响,漏检率超35%;传统自动化设备在车间反光、粉尘环境中,对0.1毫米以下裂纹的识别准确率不足60%;通用算法对多类型缺陷共存场景适配性差,误判率高达25%。掣影智检以三层技术架构实现系统性突破:高精度成像层采用红外激光三维视觉技术,通过高密度三维点云建模与CAD模型比对,将检测精度从亚毫米级提升至微米级,可稳定识别宽度0.01毫米的划痕、直径0.05毫米的砂眼,尺寸测量误差控制在±10至50微米;抗干扰层创新应用多光谱融合技术,同步提取光照强度、偏振度、偏振角等多维光学信息,镜面反射抑制率达92%,图像质量均方误差降低54.43%,彻底破解工业环境干扰难题;智能识别层改进Transformer模型与YOLOv8算法,引入全局注意力机制与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使缺陷识别准确率从70%跃升至95%,检测速度达0.8秒/件,覆盖划痕、凹陷、锈蚀等15类典型缺陷。在江淮汽车车门产线试点中,系统累计检测钢板8000余件,精准拦截传统设备遗漏的微裂纹、点蚀等隐蔽缺陷23处,推动产品合格率从97.2%提升至99.3%,年度减少废品损失超300万元。

图片2.png

项目的突破离不开跨学科团队的深度协作。团队由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甘婧文领衔,核心成员涵盖电子信息、经济、汉语言文学等多领域人才,累计斩获15项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包括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金奖、安徽省人工智能比赛三等奖等。技术顾问团队实力雄厚:安徽师范大学张佩云教授深耕云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领域,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秦飞巍教授专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研究,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学研协同机制加速了技术迭代——团队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多模态数据融合算法研究;与工业相机厂商联合开发专用硬件套件,适配主流设备;通过100余家企业实地调研,形成“需求挖掘—技术攻坚—产线验证”的闭环研发流程。目前,项目已获3项知识产权、5项软件著作权及1项发明专利,技术壁垒坚实。

从产业价值看,系统通过设备销售、SaaS订阅、数据服务等多元模式构建盈利体系,基础款设备定价40万元,企业版订阅服务9800元/月,预计三年内服务超50家车企及零部件厂商,营收突破700万元。社会效益显著,已直接创造30个就业岗位,带动供应链、服务端800人间接就业,推动质检岗位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生态层面,通过精准分拣可修复部件,再生资源回收率提升25%,每年减少钢材浪费500吨,等效减排1200吨。未来,团队计划1年内建成百万级缺陷数据库,3年内拓展至航空航天、新能源电池检测领域,最终主导3至5项行业标准,服务全球3000余条产线,让“中国智检”技术领跑全球。



推荐阅读: